Blogtrottr
T客邦
T客邦 - 全站文章 
Eventbrite makes it happen

Create an event and sell tickets online through Eventbrite. It's simple! Sign up and get started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遊戲系統30年甘苦談:安裝方式、人機介面人性化,軟硬體門檻大幅降低
Jun 25th 2014, 01:00, by vermilion

8bdbebd46dfec3c881c0f894d1a2ce6f時代持續演進,遊戲系統與環境也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漸改良,像是管理常駐程式的作業系統、美觀便利的圖形介面、不讓玩家迷路的自動繪圖,以及省下復活時間的自動回血等等,替玩家帶來許多便利,同時提升遊戲的融入感。如果你是一路走來的玩家,更能感受系統環境演化所帶來的好處。 本文將會列出各種遊戲系統與環境的演進項目,對其過去與現在的表現做一番比較,老玩家可以回味過去的甘苦經驗,新玩家能夠重新認識這些遊戲系統環境的由來。

當年可沒安裝精靈一鍵搞定

以前的PC玩家想玩遊戲,第一件要學的事就是安裝遊戲到硬碟裡面。輸入a:進入磁片目錄,再輸入install或是setup。之後得設定音效卡的種類與參數,如IRQ與DMA,選錯就聽不見聲音。這些安裝步驟對初進的玩家而言簡直是難如登天,遠比隨插隨玩的遊樂器還複雜麻煩。時過境遷,現在的遊戲只要根據安裝精靈指示,滑鼠一路點下去就能完成安裝,方便又省事。

安裝精靈替玩家省下許多工夫。

早期滑鼠看起來很難用的樣子。

純鍵盤的遊戲體驗

滑鼠雖然在1968年就問世,但是直到80年代才開始普遍於遊戲界,在這之前的遊戲都得靠鍵盤來操縱,玩指令繁瑣的遊戲會感到相當棘手。早期玩家不一定會購買滑鼠,沒有滑鼠就只得硬背複雜的鍵盤指令表,麻煩得要死。而且滑鼠必須安裝驅動程式才能順利運作,令新進玩家傷透腦筋。如今,滑鼠已成為PC玩家的標準配備,幾乎所有遊戲都支援滑鼠,驅動程式則交由作業系統代勞,便利無比。

三國演義的磁片,好懷念的樣式。

windows 95替玩家管理常駐程式。

一片光碟搞定安裝

早期遊戲以小容量的磁片為儲存媒介,應付當時的小容量遊戲綽綽有餘,經典的《地下城主》容量甚至不到1MB。爾後的遊戲越做越大,磁片數目逐漸增加,經典的《軒轅劍2》居然有10張磁片,後續的《楓之舞》安裝片更是高達14片之譜,安裝時間漫長至極,據說不少玩家在安裝過程中睡倒在電腦前。

現在多虧了DVD和BD,除了少數如《質量效應》之類的龐然大物,大部分遊戲都能夠以單片光碟搞定,數位平台的遊戲則是交由程式自己去下載,總算不用再忍受換片的痛苦了。

聲霸卡16在當年是革命性的產品。

當年的1MB記憶體價格超過1000元!

MS-DOS的記憶體管理

早期PC的主流作業系統是MS-DOS,無法自動管理系統組態,玩家得自行定義開機常駐程式(AUTOEXEC.BAT)、硬體驅動(CONFIG.SYS)以及記憶體管理,這些都是玩家的惡夢。尤其是記憶體管理,早期的記憶體價格媲美黃金,玩家進如遊戲前不免絞盡腦汁來騰出記憶體空間,這對輕度玩家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是早期PC遊戲難以推廣的最大癥結。筆者現在回想當年和這些玩意周旋的血淚史,仍然是心有餘悸。

自從微軟推出作業系統「Windows 95」之後,系統組態與記憶體管理就交給作業系統搞定,隨後推出的作業系統不斷改進此方面的能力,現在的玩家總算不用再煩惱常駐程式和記憶體,真是個好消息。

早期遊戲只有音效沒配樂

古早年帶沒有音效卡這種玩意,遊戲以靜音為主流;或是用PC喇叭發出刺耳音效,聽起來彷彿是用錐子刺自己的耳朵,簡直就是活受罪。古早筆者玩遊戲清一色是靜音遊玩,電腦桌上甚至連揚聲器的蹤影都沒有。

後來如魔奇音效卡與聲霸卡等配備接連推出,帶來動人的聽覺體驗。音效卡如今已經是玩家的標準配備,整合型的主機版會附上音效處理晶片,不需額外掏腰包;講求品味的玩家則是額外添購音效卡,效果更是包君滿意。

從2D到3D時代

以前的遊戲全部採用2D繪圖,後來慢慢有仿製真實環境的3D畫面,然而其陽春的德行實在令人不忍目睹。後來的《德軍總部3D》《毀滅戰士》乍看之下是3D,骨子裡卻仍然是2D,從葛屁的敵人就能看出端倪-這些傢伙的死狀永遠一樣,無論怎麼變換角度都不會改變。

直到1996年,射擊遊戲經典《雷神之鎚》打破技術限制,以全3D畫面震撼業界,帶動遊戲業界的3D繪圖風潮。18年後的現在,3D繪圖已經成為業界的畫面標準,帶給玩家極為逼真的視覺感受。看看《戰地風雲4》的景觀,以及《最後生存者》的人物,簡直和現實難分軒輊,3D繪圖的技術進步得教人嘆為觀止。

《德軍總部3D》看似3D卻是2D的遊戲。

玩遊戲還要自己畫地圖

魔眼殺機與巫術這些走方格的遊戲曾經風靡遊戲業,地下城充滿驚奇與危險,令玩家又愛又怕。為了避免迷路,玩家會準備方格紙來繪製地圖,並在其中標示出機關與陷阱,甚至是寶藏的位置。不想畫?等迷路就後悔莫及了。然而繪製地圖不僅耗時且拖累遊戲節奏,結果就是每次玩遊戲都在跟時間賽跑,累到不行。

以前沒有自動地圖,只好自己畫地圖。

國外玩家繪製《巫術6》的85張地圖,超強!

時過境遷,當前遊戲子具備精準的自動繪圖機制,玩家走到哪地圖就畫到哪,還貼心地標示各種圖案,提供翻轉檢視功能,甚至是傳送機制(在地圖上點一下就自動前往該位置),超級方便。如果給當年的玩家看到這種功能,鐵定羨慕得望眼欲穿。但也因為太過自動,或許少了那麼點冒險精神。

不怕掛,系統自動存讀檔

玩遊戲隨時存檔是常識,不過緊要關頭難免會忘記,仆街後才悔不當初,許多玩家便培養出手動存檔的習慣,還挺麻煩的。筆者當年玩古墓奇兵就產生走幾步就按存檔鈕的強迫行為,對應的存檔熱鍵還因此嚴重磨損。某些遊戲的存檔欄位屈指可數,玩家每次存檔都得捉襟見肘。

現在的遊戲就貼心許多,自動存檔的功能讓玩家沒有後顧之憂,存檔點(checkpoint)的設定幫助玩家盡速復活,存檔欄位動輒破百甚至無上限,玩家總算可以專心玩遊戲了。

只要有自動存檔,掛掉也沒在怕。

輔助瞄準讓你更神準

射擊的原則就是先瞄準再射擊,對有滑鼠的PC玩家自然不成問題。然而家用主機玩家卻只能用手把來瞄準,其類比鈕的靈敏與精確遠遜於滑鼠,操縱起來簡直是痛不欲生,手把的缺陷也直接限制了射擊遊戲在家用主機上的發展。

後來的射擊遊戲開始導入輔助瞄準的機制,只要將準星貼近敵人,準星就會自動往敵人身上靠攏,不用再為了毫釐之差而傷神,節奏更加緊湊,玩起來痛快無比。你說這有作弊嫌疑?家用主機就是要以爽快為原則,就別太拘泥啦。

輔助瞄準讓玩家在馬上輕鬆射擊。

龜起來就自動回血

早期遊戲設定非常的硬,血量是多少就是多少,玩家挨揍就得尋找道具補血,例如當年的毀滅戰士。多少破壞遊戲的節奏感。想像一下,風光的戰鬥英雄卻得四處搜刮補包,說有多遜就有多遜。

後來的遊戲導入自動回血機制,受到攻擊後休憩片刻便能回血,玩家便不用再花時間找補包,遊戲的節奏張力得以大幅提升(不過短時間吃太多子彈還是會死)。少數核心玩家對自動回血嗤之以鼻,其他廣泛輕玩家卻鼓掌叫好,自動回血機制隨即演變為當前的主流。筆者現在被自動回血給寵慣了,回頭玩那些吃補包補血的硬派遊戲(如江湖本色系列)就大喊吃不消。

高速回血能夠保持遊戲的快節奏。

從MUD到圖形介面

早期的冒險遊戲採用文字介面,玩家必須手動輸入英文指令。像是開門要輸入"open the door",而且務求文法精確,用錯介系詞或是少個冠詞都會被遊戲打槍,連母語是英文的老外都受不了。其他遊戲也是差不多,早期的三國誌或是MUD都採用文字介面,玩起來不方便,看起來更是痛苦。

後來繪圖技術有了進步,圖形介面便逐漸取代文字介面,玩起遊戲來更為直觀,搭配滑鼠更是得心應手。早期LucasArt的冒險遊戲正是搭上這波圖形介面的風潮,造就冒險遊戲的黃金時期。

採用全文字介面的《寶裡寶氣寶騎士》。

貼心的教學模式

古早遊戲對新進玩家非常殘忍,完全不會對機制與玩法加以說明,如果玩家想玩創世紀系列或是賽車模擬等硬派遊戲,只能猛翻說明書並不斷嘗試錯誤,想辦法摸索出正確的玩法,又累又煩而且蠢到不行。

現在的遊戲就貼心多了,前面幾關會帶領玩家熟悉遊戲操作,或是開設教學模式。格鬥遊戲會傳授連段技巧,賽車遊戲會提示玩家過彎和排檔的時機,大幅降低遊戲的入門門檻。

友善的內建提示功能

如同前面所言,想玩以前的遊戲只能靠說明書與錯誤嘗試,遊戲中不會有任何提示,面對某些狀況難免手足無措。筆者剛開始玩《魔眼殺機》不知道要怎麼攻擊,只好把武器裝備食物全都扔出去「砸」敵人,後來才知道攻擊是按滑鼠右鍵,當年的筆者就是這種傻瓜。但現在的遊戲幾乎都有提示功能,提示泡泡、自動彈出的訊息方塊,或是語音提示,幫助玩家迅速進入狀況,實在有夠方便。

一鍵稿定裝備整理

角色扮演遊戲的玩家習慣把能撿的東西全部往背包塞,欣賞豐碩的戰利品沾沾自喜。不過背包很快就因此爆滿,玩家只好花時間來整理背包,費時又費力。加上早期遊戲設定不夠體貼,無意間將劇情道具扔掉的狀況比比皆是,使得遊戲卡死必須重開遊戲,實在有夠慘。

今日的遊戲都附有裝備整理機制,玩家可以根據名稱、種類或價值,瞬間分類背包物品。如果打算拋棄劇情道具,遊戲會冒出提示訊息,不然就是禁止玩家這麼做,「扔掉關鍵物品導致卡死」的慘況已不復見。

根據名稱或價值來整理物品欄。

難度降低人人都能玩

以前的遊戲設定較為單純,電腦面對玩家經常毫無招架之力,遊戲索性以高難度和玩家制衡,諸如高練功門檻、敵兵的人海戰術,以及最常見的作弊。不公平的高難度經常激怒玩家,遊戲體驗跟著大打折扣。

現在的遊戲比過去簡單許多。遊戲人工智慧大幅進步,使得作弊的情形大為改善。遊戲也會提供多樣的難度供玩家選擇,輕玩家能夠玩得愉快,核心玩家能虐待自己,皆大歡喜。

教學提示讓玩家迅速進入狀況。

簡單的提示幫助玩家豁然開朗。

遊戲場景走到戶外

有接觸過老遊戲的玩家一定會發現,許多遊戲都以地城冒險為主流,很少有機會離開地城,角色扮演遊戲尤其明顯,如《地下創世紀》與《巫術》就是例子。這是因為過去的繪圖資源不足,難以呈現複雜的地表環境,小規模的地城冒險便成為主流,也是當年不得以的做法。

後來3D繪圖技術崛起,運算能力跟著增加,遊戲慢慢走出戶外,地城冒險隨即退居幕後。巫術系列就是一個例子,這個系列在6代之前只能在地城打轉,直到1992年的7代才得以走出戶外冒險。

碰到Bug自認倒楣

以前遊戲沒有更新的概念,玩家碰到臭蟲只能自認倒楣,少數遊戲甚至會有無法破關的致命臭蟲。少數廠商會提供遊戲更新磁片的服務,絕大部分廠商則是採用放任不管的政策,更不可能為了修正臭蟲而回收遊戲,結果就是玩家得自行吸收臭蟲風險。網際網路普遍後,廠商才願意在網路上釋出更新檔供玩家下載,擺脫臭蟲肆虐的困擾。

《終極動員令》電腦作弊惡名昭彰。

中文版降低語言隔閡

中文遊戲在以前是國產遊戲的專利,想看懂國外遊戲的原文只能買攻略本,或是學習其外文,語言隔閡令許多玩家只能望遊戲興嘆。後來軟體世界(現在的智冠科技)展開遊戲中文化的企劃,將許多大作翻成中文版,如《魔法門3》、《魔眼殺機2》、《模擬城市2000》,令玩家趨之若鶩。到了現在,華語遊戲市場已經被許多國外廠商肯定,許多大作都有中文版,教玩家直呼過癮,甚至連日商Square Enix都願意將旗下代表作FF13中文化。沒想到能在有生之年目睹中文的FF,令人相當感動。未來的玩家可能會很難想像,有人會為了玩遊戲特地去學日文或英文,比起念書還要認真多了。

初代魔眼殺機的戰場集中在地下城內。

沒想到有生之年能拜見中文化的FF作品。

系統進步有目共睹

遊戲系統環境的演進帶來更華麗的聲光效果,同時拉進遊戲與玩家的鴻溝,玩家能夠迅速進入狀況,享受遊戲的樂趣。對於廠商而言,改善遊戲系統環境的成本並不高,卻能有效增加玩家數量及忠誠度,非常值得投資。玩家與廠商互蒙其利,身為現代玩家真的很幸運。

即使遊戲系統環境進步神速,筆者卻感到些許失落。畫地圖雖然累,回想起來卻樂趣無窮,留下的地圖充滿昔日回憶。為了擠出記憶體而猛跑書店,間接對電腦運作產生概念。為了看懂英文與日文而猛K書,不知不覺累積出語言能力。這些都令筆者頗為自豪,現代玩家卻失去這些機會,就難以體會老玩家當年的感動。

沒錯,現代玩家仍然可以自己畫地圖,或是為了遊戲而學英文或日文。但是當遊戲將這些需求一手包辦後,玩家還會那種動力和企圖心嗎?遊戲系統環境進步的好處無庸置疑,玩家卻因此犧牲部份的樂趣與學習機會,或許這是時代進步的必然性吧!

《魔捲晨風》帶領玩家在地表上冒險。

軟碟執行遊戲

以前的遊戲大多可以用軟碟直接執行,玩遊戲時磁碟機會不斷讀取,又慢又吵,不過筆者還挺懷念這種玩法的。 

中文版的《魔法門3》在台灣佳評如潮。

這個更新檔也未免太大了。

磁片保護

這是一種舊時代的防拷機制,進入遊戲前得讀取磁片,檢查這張磁片是否為正版,這張磁片還無法備份。問題是磁片有其使用壽命,讀取久了就會壞掉,筆者曾經因為這樣把磁片讀壞,被迫再買套新的遊戲。 

地下城主

Amiga上的人氣角色扮演遊戲,早期地城冒險的代表作品,帶動後來魔眼殺機系列的崛起。遊戲解壓縮後容量約為1MB,內容卻充實到滿出來,機關與怪物都有下過巧思設計,在當時是不可多得的強作。某些敵人可以宰來當食物,如尖叫者切片與紫紅大蟲切片,看起來挺噁的。 

魔奇音效卡

原名為AdLib,採用ISA介面以及FM音源,智冠科技取得台灣代理權,並將其取名為魔奇音效卡。魔奇音效卡以首款廉價音效卡的身分大行其道,直到後來被Creative的聲霸卡系列給取代。 

容量只有1MB的經典之作《地下城主》。

MUD採全文字顯示,得自行發揮想像力。

死狀永遠一樣

由於是2D繪圖的緣故,屍體躺地只有一種模樣,無論怎麼換角度都不會變,會造成「屍體跟著玩家旋轉角度」的錯覺,真恐怖。

魔眼殺機有自動地圖?

魔眼殺機系列以刁鑽迷宮而惡名遠播,軟體世界便計畫將自動地圖加進代理的3代,連遊戲外盒都把自動地圖功能秀出來了。不過開發商SSI最後喊卡,軟體世界只好把自動地圖抽掉。 

玩家睡在電腦前

這個梗來自電腦玩家雜誌的漫畫,作畫的林大甲先生當時就職於大宇資訊,便拿軒轅劍磁片數量太多這點來吐槽。 

記憶體媲美黃金

以前的記憶體非常昂貴,1990年左右的1MB記憶體行情為1,200元,這在當時簡直是天文數字。筆者的第一台PC只有1MB的記憶體,每次玩遊戲都得想盡辦法擠出記憶體。

MUD

綽號「泥巴」的MUD是Multi-User Dungeon的縮寫,此名稱來自1978年的同名多人連線遊戲。MUD完全以文字顯示,玩家得輸入動詞與關鍵字來下達指令,非常累人,卻是許多老玩家的甜蜜回憶。附帶一提,筆者當年玩MUD結果電話費破2,000元,被父母罵到狗血淋頭。 

安裝精靈

安裝精靈的原文為Setup Wizard,直譯為「設定巫師」,聽起來少了一點親近感。

裝備整理小插曲

《創世紀8》扔在地上的道具會擋住角色,筆者因此被自己整理的垃圾給卡在原地動彈不得,超蠢!

更新檔的負面效應

自從網路發佈遊戲更新檔的風氣盛行後,遊戲良率便有下降的趨勢,剛發售就推出更新檔的情況不在少數。這個現象耐人尋味,難不成廠商推出遊戲前都沒有認真抓臭蟲?還是認為反正隨時可以更新,抓臭蟲的任務就交給玩家? 

高難度捲土重來

近年來的遊戲以低難度為原則,卻有少數遊戲反其道而行,以兇殘的難度痛整玩家,惡魔靈魂系列正是其中代表。然而此系列佳評如潮且銷售長紅,玩家似乎很欣賞這種高難度設定,證明玩家心中有著渴望挑戰的企圖心,或許高難度遊戲會再次流行起來喔。 

開頭結尾的進化

以前的很少會準備開頭畫面,能以三言兩語交代狀況就偷笑了。至於結局也是相同狀況,幾句話就把結局帶過去,看到這種結局內心真有說不出的沮喪。好些年以後,廠商才開始把心思放在開頭與結局上。時間慢慢拉長,內容更加充實,大手筆的廠商甚至導入精美的3D動畫,其水準直逼電影,欣賞這種開頭結尾不啻為一種享受。 

超混的結局

絕非初代魔眼殺機莫屬。當玩家費盡千辛萬苦擊敗最後頭目,遊戲立刻把玩家踢回DOS,只秀出一段訊息,做成這樣簡直嘆為觀止。 

學習外文

筆者的日文完全是自修而來,理由是為了看懂動畫和遊戲,現在用來應付遊戲和動畫綽綽有餘,這類玩家在台灣應該不在少數吧。

《蒼翼默示錄》有著精彩的動畫開頭。

本文同步刊載於電腦王雜誌
  
歡迎加入電腦王雜誌粉絲團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muko9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